登山行進 基礎觀念篇

2022-05-06

07

步行-是每一位健行/登山者,為達成目標所需的一個必要過程。在行進間要如何走得更安全、更有效率,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。在此分享幾項看似基本卻不容輕忽的登山行進間觀念。『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』一點一滴地累積經驗,讓嚮往山的方向更加安全。


定時確認路徑方向
在已開發的登山健行路線,路徑判斷上並不會太困難,沿途或多或少都有人造指標或是山友的布條作為指引。但即使如此,還是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偏離了主要路徑 (例如將獸徑、獵徑誤認為登山路徑),所以登山前預備好地圖或下載GPS路線是絕對必要的。謹記當每行進一段時間,或是腦中產生方向上的疑慮時,即刻停下腳步,進行思考並拿出路線圖做確認。別因懶惰或過度自信,浪費了走回正確路徑的時間甚至迷途。

找到適合自己的行進節奏
每個人的行進速度不盡相同,找到自己最舒適的行進節奏,使體力消耗更有效率、走得更長遠。行程剛開始行走時建議節奏放緩,約過15分鐘(因人而異) 身體熱起來之後,可嘗試尋找一個呼吸不會過度急促的行走節奏,並保持穩定行進。遇上坡時無需刻意跨大步,採取較小的步伐,維持穩定的呼吸速率與行進速度。相信在每一次的登山健行後,都能獲得更多經驗,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行進節奏。

和伙伴保持可聯繫的距離
偏遠山區手機訊號微弱,若沒有攜帶無線電等通訊器材,建議不要與夥伴距離太遠,若不在視線範圍內,至少希望能保持聲音可以呼喊到的距離。如果不巧無法聯繫上,也記得定時在手機通訊軟體或簡訊留言回報(待有收訊時傳出去),做好預防萬一的準備。

行進間的水分及營養補給
聽起來像是稀鬆平常的提醒,但在實際狀況下也有可能會忘記的一件事。長時間未補充能量,在感受到飢餓感同時,其實身體早已缺乏能量運作,尤其人在疲累時容易注意力渙散、肌肉無力導致運動表現欠佳,往往一個小細節不注意就產生風險了。記得行進時定期補充水份及熱量補給,可依時間或行進距離來調整 (例:每2小時或每走5K做一次補給),讓身體肌肉維持正常運作,才好避免撞牆期,以因應各種行進間狀況。

此次分享的行進間基礎觀念,希望能帶給初入山林的朋友們一些幫助,少一些行程上的風險顧慮,多一些餘裕來欣賞山林美景,畢竟我們登山的最後終點不是登頂,而是平安下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