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4-30
「對戶外有著滿腔熱血,我相信他只要持續地努力,在戶外的路上一定會完成些大事。」這是我對Peter的第一印象。Winter編與Peter因為種子計畫而認識,我們都是種子第三屆的學員,我們的年紀差不多、工作一樣自由,但身上的氣卻完全不同 ; 他自信、充滿熱誠、灑脫、熱於分享,似乎與容易敏感又易焦慮的我有些對比。聽著他說著「想看看攀登者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麼」一部分的我覺得他浪漫天真,另一部分的我真心佩服他毫無顧忌的勇氣。
Q:請Peter簡單介紹一下自己
Peter,一位正摸索著用自由工作支持夢想的熱血少年。所謂夢想是浪漫:「我想看看攀登者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麼」;所謂自由工作則充滿了天真:整體來說都以時間自由的戶外產業為主,商業團的登山領隊與協作、青少年探索教育老師、上山下海做調查的研究助理、登山與攀岩課程的講師...等。
Q:為什麼會從國高中時期就接觸到登山?從小就打算從事戶外產業嗎?
中學時就讀宜蘭的清水小校(體制外實驗教育,已停止經營),學校每年都有一次大型的登山活動,計畫讓全校同學以自主的方式登上雪山或南湖。當時剛好有一群很喜歡登山的同學們不滿足於此,教練提出一年四次的登山訓練,包含秋季的全校登山、冬季的雪訓、春季的探勘和夏季的長天數縱走。
這些訓練大致可以當成一名成熟登山者和專業登山領隊的養成,透過一整年的訓練後,在隔年將所學用於帶領全校的登山活動。三年這樣的過程得以累積足夠的領隊實戰經驗,也養成了我能夠以此從業的本事。
大學時期沒有參與登山社活動,但我還是想繼續保持爬山,因此約了一些系上同學上山,一手操辦行政、交通、揹煮帶,從抵銷成本開始逐漸到稍微酌收費用。為了兼顧大家多數沒有登山經驗,而且更在乎待在自然中放鬆的感受,我的涉略也從高山百岳擴及到中海拔步道和野溪溫泉。
約莫20歲時經過朋友的介紹,我開始與商業登山公司合作,原本是想從事領隊的工作。殊不知,老闆一句「領隊要先當協作完百」,讓我開始用頭戴、鋁架、雨鞋揹起從未想像過的重量,至此我也正式靠著登山工作的收入,有了展望未來生活的基礎。
然而從高中到大學養成的各項能力讓我不滿足於單純的背負勞力,同時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攀岩和技術的訓練上,因此到處接觸不同類型的戶外工作,橫向的移植不同場域學習到的技能和經驗,持續努力擴大自己的追夢本錢。
Q:在擔任協作、嚮導等多種戶外職業的過程中,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或刻苦銘心的事呢?
「難道沒有別的工作了嗎?」這是一句協作們的笑話,我想截至目前為止都還能抱著樂觀的心態想:「撐過就不算什麼困難了」。
當然回想起來,在香本山附近墜落20多米被大樹接住、在奇萊東稜揹到中段膝蓋疼痛近乎無法下坡、小孩在懸崖邊腿軟摔倒在我身上、帶著體能不足的客人從黑夜走到黑夜、在低海拔森林滑倒懷疑自己的走路能力,這些都是蠻刻骨銘心的回憶。
凡是殺不死的我都會使我更堅強、這些都是山神給我的考驗,從小的運動員訓練讓我比較能轉換心態,吃苦當吃補。當然身為一個專業的戶外工作者,對於風險的評估和決策還是基於理性的考量,保持不做死就不會死的心態,才能繼續暢遊在自然。
Q:未來有什麼攀登計畫,是想去完成的嗎?
目前有規劃從技術難度最低的路線攀登馬特洪峰,透過這樣的行程來檢驗自己在alpine這條路上的努力成果,也算是跨出亞洲海外攀登的一個小里程碑。當然也希望透過更多在台灣、日本等地攀登技術路線來提升自己的技巧等級,一步一步看見那想像中的景象。
在台灣也有一些想去完成的目標,包含中央山脈核心地帶的大亂走、充滿歷史故事的清古道和隱藏在深山裏頭的巨木森林,但這類沒有山頭的長天數行程總是難以找到夥伴,所以也就不急得讓它們躺在代辦清單裡吧。
實際使用「Marble 輕量化登山背包」之後
Peter想與我們分享......
身為一個無可救藥的裝備控,登山至今已經使用超過十多顆背包,marble算是蠻符合我現在的使用需求,適合有背負需求的輕量化玩家,什麼意思呢? 身為山域工作者,有時需要背負客人的行囊、額外的公裝、特殊的調查工具等,因此足夠的容量和背負強度是必須的;但在只需要揹好自己食宿的情況下,背包的壓縮性和基礎重量也有一定的水準。
細節部分,簡單乾脆的鋁條背負系統能夠很好地處理背包與身體之間的重心,以1.1kg 的空重來說,就算揹到18、20公斤仍然有不錯的舒適性。前置拉鍊口袋具有類似於頂帶的效果,實際空間比想像中的大,而且不用因為上方捲收的大小不同而一直調整織帶長度。此外,側邊的大口袋相較於彈性網袋提供了更好的收納安全感,不容易在通過地形或鑽行植被時掉出物品。最後,X-pac材質超級耐操,不管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安心穿越。